纵观国内大型制造业企业的SCM供应链系统管理,或多或少会出现影响产业供应链运作的问题,这其实是与企业的组织架构模式有关。从SCM供应链管理看,一个企业的各个协作部门均可以看做独立的法人;从SCM供应链流程看,企业各部门拥有使用的信息化系统具有独立分开操作管理的特点,而这与SCM系统的打通产业供应链各个节点管理体系相悖,之前对于这种问题的一般措施是:开发接口进行数据传输。
现在看来,此举反而导致制造业SCM供应链系统管理的难题。
1)无法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提供准确的信息
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被尖锐地反映在全流程管理的推进上。当SCM供应链管理系统需要提供“全流程”的数据时,各系统的管理人员全部束手无策。他们发现,需要的数据不是取不到,就是取得不准。于是经常出现的情景是:几个来自不同部门的系统管理员凑在一起,耗费大量的时间在EXCEL甚至是数据库中核对数据,最终却仍然无法输出完整而精确的结果。
2)制造业供应链业务超过系统接口数据处理负荷
提起“系统过账不及时”,估计很多配送人员都会皱起眉头。大量的交接业务使得电子交接系统和ERP系统的接口经常出现问题,导致ERP中无法及时生成物料凭证,系统无法提供准确的库存数据,使车间人员和物流配送人员的工作都受到一定影响。
3)系统服务器维护消耗、人员成本大
现在几乎每个接口都占着不小的服务器资源,有专门的管理员在维护,但问题仍然时常发生。再加上工作流的推进,使得很多业务数据很难重做或修改,因此接口出现问题时,常常整个供应链都要牵扯进来。这时损失的就不仅仅是系统维护部门,更严重的后果是,它甚至会导致无法按时交货和失去已有的市场优势。
总之,接口已经成为了目前困扰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SCM供应链系统管理的一大难题。
很多先进的制造业企业早已认识到,良性的SCM供应链系统应该是柔性的,并且应该从SCM信息化系统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这一规划的关键词也是ERP系统行业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集成。制造业企业SCM系统设计的路线图中可以看出,集成的思想已经成为其中的核心。
我们可以为它归纳出一个中心思想:
通过SCM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改造,实现人员、信息、流程、系统及平台的统一。在此基础上,结合之前分析的现状,再深入研究思考,就可以设计了一套比较理想的SCM系统思路。SCM供应链系统管理策略的目的就是寻求效率和柔性之间的平衡以便取得与公司竞争策略的吻合。企业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供应链上各节点的处理策略是不相同的。
在重视定单交付的时候,由于销售和生产计划的频繁变更,供应链的压力集中在采购和配送上;而到了强调供应链上成本控制的时候,供应链的最短板就会转移到上游的销售订单接单环节。
因此,作为贯穿供应链各个环节的SCM供应链系统,必须拥有足够的柔性来应对流程和业务上的变化。目前很多企业使用的供应链SCM系统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因为在系统实施上线时,所有的SCM系统功能和逻辑都是按照当时的流程和业务来配置或开发的,而很多改变,则是在上线后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很多企业的IT部门只能靠开发SCM系统闸口来解决。
并进对于目前很多制造型企业来说,其供应链的改进,首先要完成从“闸口”向“柔性”的转变。然后,通过不断地流程整合及供应链SCM系统集成,逐步取消供应链SCM系统间的接口,将各个节点融为一体。
这里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让SCM供应链系统管理具有“柔性”?
1)优化SCM供应链管理系统流程再造
对于企业来说,流程永远比SCM系统更重要。很多看上去是SCM系统的问题,归根到底其实是流程的问题。SCM系统是迎合流程而建造的,但它有时可以启发人们设计更合理的流程。
比如,从MRP的Lead Time Scheduling功能中,我们可以提炼一种核心为“预算”的流程:即从客户定单交付期开始倒推,通过SCM供应链系统,将运输、成品和半成品生产、原材料采购和配送的时间都计算得出,为各业务部门提供参考。它能够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暴露,从而可以被避免或在更早的时间点得到解决。
以供应链为例,通过对中长期销售计划和采购计划的预算,销售人员面对市场的变动有了更多的缓冲,而供应商也将非常满意于他们拿到的稳定、大量,而且交货期相对灵活的采购定单。以前听一位销售人员说过这样的笑话:“我们不光要引导客户买我们的产品,还要引导他们在我们认为合适的时间买。”这当然只是笑谈,但反过来也可以体现出这种流程对供应链带来的柔性效果。
2)供应链流程的拉式与推式合理预测、管理
(Push)和拉式管理(Pull)的概念一样,所有的供应链流程也可归为“拉式流程”或“推式流程”。前者从响应客户订单开始,在运作时需求是确定并已知的;后者是从预测客户订单开始,在执行时需求是未知的,必须先做预测。
供应链中的推/拉是推式流程和拉式流程的分离点。以DELL公司为例,其PC装配的起点就是推/拉边界。在PC装配之前的所有流程都是推式流程,而装配流程及其之后的所有流程都始于响对于生产部门而言,现在除了部分看单物料和敷料以外,整条供应链都采取的是推式流程。
在推式流程中,如果供应链的某一环节发生了变动,它会影响到其后的所有环节。另外,我们在很多事业部的工艺中可以看到,其实并非所有的部装都是推式的。很多通用性较强的半成品其实在实际生产中是以备产等形式进行加工。但在现有的流程和SCM系统中,由于“零库存”的推进和联合定单的采用,使得这部分半成品库存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管理。
3)SCM供应链系统流程再造、整合
供应链的整合涉及整个企业的几乎所有重要部门。国内外知名的SCM供应链系统开发服务商【数商云】CEO Martin表示,传统企业实现产业互联,数智化的供应链SCM系统搭建是关键。在信息化SCM供应链系统建设之前,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应该先行一步。这不是IT部门能解决的,它必须要有决策层的支持。作为牵头负责BPR的部门,在参考国际先进母本、结合企业文化的同时,更需要赢得CEO及其企业最高决策层更多的支持,给予业务部门足够的影响,使有利于供应链集成的流程能够真正被设计并推广。
一旦系统中的信息流变得顺畅,业务也会受益匪浅,业务和SCM系统“双输”的局面就会变成“双赢”的良性循环。
工业制造业企业供应链信息化应用场景初步覆盖了采购、仓储、运输等SCM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流程,实现了内部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打通了企业内部的销售、采购、库存等环节,并实现了供应商的分级管理,不同等级供应商对应不同的采购政策。
1、初始级应用场景
制造业供应链SCM系统信息化初步的应用场景,覆盖了采购、仓储、运输等企业SCM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流程,实现了内部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打通了制造业内部的销售、采购、库存等环节,并实现了供应商的分级管理,不同等级供应商对应不同的采购政策。信息化成为了制造业供应链SCM系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并形成了初步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但应用尚停留在以代替手工为主的模式,信息化的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
2、规范级应用场景
信息化覆盖了采购、仓储、运输等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业务,同时与生产计划集成,实现了MRP生成采购计划,采购价格得到控制,并可提前获知生产完工信息,以便安排相应车辆;与上下游企业也能够实现订单交互;实现物料ABC分类,甩掉手工账簿,帐实相符;在供应商评价方面达到了可视化,可根据不同权重指标,由系统历史记录和人共同参与对供应商的评价。
达到第二级后,信息化在制造业SCM系统供应链管理中的价值逐渐体现,成为了制造业SCM供应链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制造业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应用深度仍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部分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应用。
3、精细级应用场景
在规范级应用的基础上,制造业开始关注细节管理的提升,开始走向精细化管理之路。在仓储与物流中心管理中实现了安全库存、最小库存等管理,进行库存的优化与分析管理,同时应用了条码、自动寻址等信息技术;在运输管理中实现了配置优化及能力平衡,可根据运输能力、空间等要素安排最合理的车辆;在SCM供应链协同方面实现了供应链执行的自动化,如配送自动化、运输自动化等;建立了战略供应商评价体系,对不同供应商可提出改进的意见等。
到达第三级后,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信息化技术与SCM供应链管理的融合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4、优化级应用场景
在精细级应用的基础上,制造业企业在生成采购计划时考虑安全库存、采购提前期、经济采购批量等因素,实现JIT采购;提供供应商服务,实现VMI等管理;实现在制品库存管理,可以实现多仓库调拨;物流中心实现优化分析管理,包括仓储货位优化、物流中心数量优化、运输路线优化、补货策略优化等;实现车辆运输路线优化;供应链计划的上下协同一体,包括SCM系统供应链协同需求计划、补货计划等。
达到第四级的企业,能够将制造业企业各项资源相互关联与集成,供应链核心业务随着信息化的应用实现自动化处理,并且实现制造业业务数据的自动化搜索、挖掘以及多维度的分析,提升企业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为各项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制造业企业决策奠定了基础。
5、智能级应用场景
达到智能级应用的企业,已经在本行业中成为了世界级的卓越企业,企业中的各项资源得以智能地分析和利用。在优化级的基础上,实现采购分析,如采购价格波动分析、采购数量分析等,有效地提升采购管理水平,甚至实现电子全球采购;合作伙伴参与库存管理;与上下游业务系统自动衔接,实现了物流中心管理自动化,达到少人化与无人化;能够进行运输分析,提出优化建议,包括运输成本的降低、运输车辆的合理化配置等;以客户为中心,与上下游建立了动态联盟,客户需求变动,企业的销售、生产等全部联动。
达到第五级的企业,信息化与制造业战略充分融合,为企业的战略提供决策支撑,实现了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运作。